1、取保候审的法条是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2、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前款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应当退还保证金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3、取保候审的主要法律条款1适用对象取保候审适用于多种情况,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犯罪嫌疑人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
4、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如下1对于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附加刑的2由于行为人犯罪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对社会有危害的3由于行为人的羁押期限届满,但是未结案,必须要取保候审的4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等取保候审的条件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判处。
5、取保候审是侦查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法律客观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
6、取保候审法律条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
7、由公安机关执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
8、以下情况可以取保候审1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2逮捕后,超过了法定的羁押期限,案件不能及时办结的3所涉嫌的罪行轻微,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罚金,不需要判有期徒刑的4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取保候审。
9、二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适用 刑事强制措施 有关问题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应当在向犯罪嫌疑人宣布后交由公安机关执行对犯罪嫌疑人采取保 证人 担保形式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有关案由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保证人基本情况的材料。
10、#160#160一被取保候审后应该遵守哪些法律规定依据新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规定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2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4#160#160。
11、公安部印发关于取保候审保证金的规定的通知第十二条,决定没收保证金的,应当经过严格审核后,报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没收保证金决定书决定没收保证金数额的审批权限,与决定责令犯罪嫌疑人交纳保证金数额的审批权限相同第十三条,没收保证金的决定,公安机关应当在七日以内向犯罪嫌疑人。
12、法律主观您好关于“取保候审后,什么时候可以申请解除”的回复如下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的一种强制措施,如果适用取保候审条件的,当事人需要提交保证金或者提供保证人,保证不干扰刑事责任的顺利进行那么,取保候审什么时候可以申请呢具体规定侦查阶段普通案件侦查是由公安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侦查。
13、案件不管是在侦查阶段还是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只要符合以下规定内容都可以申请办理取保候审刑事拘留阶段刑事拘留一般期限为14天流窜作案结伙作案的为37天如果不需要逮捕,则可以取保候审可以办理取保候审,在案件判决之前,经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对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法律依据。
14、法律分析取保候审的法律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决定等1由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取保候审的书面申请2司法机关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七日内做出是否同意的答复3若是同意申请的,依法办理取保候审手续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
15、取保候审的期限以办案期限为限,而拘留的期限则以法定期限为限3两者法律后果不同取保候审的被取保候审人没有犯罪记录,而拘留的被拘留人会有犯罪记录行政拘留的条件包括1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行政拘留适用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扰乱公共秩序寻衅滋事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等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