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商韬略丨华商名人堂 张静波
熟悉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90年代早期的万国证券如同“神一般”的存在。
1988年创立后的短短六七年时间,万国便成长为当时最大的证券公司。鼎盛时,其一度掌控70%的A股和几乎所有的B股。
然而,崛起得快,垮得更快。在一场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中,万国只用了7分47秒就将昔日的辉煌统统葬送在孤注一掷中。
缔造这一神话,同时又亲手将其埋葬的是同一个人,他就是管金生。
【1】中国证券教父
1990年的上海,春潮涌动。那年4月,国务院宣布开发浦东,上海迎来历史性机遇。为了重振上海金融业,时任市长朱镕基宣布组建上海证券交易所。
这一历史使命被交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管处副处长尉文渊手中。上任伊始,他的第一个业务电话,就是打给管金生的。当时的管金生有点小得意,他在电话里称:“我知道迟早会接到这个电话,只是不知道会是谁打来的。”
管金生的自信,来自万国证券的行业地位。当时,全上海只有三家证券公司,分别是万国、申银和海通。万国虽然没有银行背景,却是三家券商中最大的。
块头大并不是尉文渊选择万国的主要原因,他更看重的是管金生的国际视野。
管金生早年有留学经历,在创办万国的过程中,目光一直盯着国外。万国成立不到两个月,就与日本野村证券合作,参与了一起国际承销业务。
这种国际视野和经验,恰恰是上交所急需的。
事实上,万国也确实在上交所的组建中扮演了“关键先生”的角色。起初,交易所的规则、设备,乃至人员培训,几乎都是万国一手操办的;B股则是几个万国人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有新员工初来乍到很惊讶:监管层为啥会把万国的建议写进监管条例?
那个时候,管金生跑全国各地去演讲,还把银行、财政等部门拉过来,做免费培训,为培育市场做了大量工作。
万国的影响不断扩大,管金生也日渐声隆。在一次访台演讲后,有台湾媒体第一次将他称为“中国证券教父”。此后,这个称号不胫而走,被越来越多的人相传。
管金生并不喜欢这个称号,他一再强调中国证券市场是时代的产物,是很多人智慧的结晶,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老兵,绝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
【2】命硬的孩子
管金生1947年出生在江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刚出生,算命先生就说他命硬,克亲人,父母于是将他送去寄养,直到三年后才领回家。
尽管家境贫寒,但管母是个很要强的人。在管金生很小时,母亲就一狠心,将他关在房间里,逼他描红写字,还教他做加减法。管金生后来说,母亲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而他的血管里也流淌着母亲不服输的精神。
因为不服输,管金生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争第一。在班上,他几乎每次都得第一,偶尔得个第二,就会耿耿于怀。中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上海外国语学院。
一个农村穷小子,靠自己的努力挤进上海滩,这听上去很励志。但在那里,听不懂上海话的管金生受尽同学们的嘲笑,他很不服气,苦练三个月,终于过了这一关。
不过,管金生的大学生涯很快就因为“文革”而终止,他不得不到政府机关当了九年翻译,直到1979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才再次考回母校,攻读法国文学硕士。
▲图:阚治东(左三)、管金生(左四)
管金生打着如意算盘,希望毕业后留校当教授,那是他最初的梦想,因为当教授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但人算不如天算,毕业时国家规定研究生不能留校任教。
这个规定粉碎了一个青年的梦想,却孕育了中国证券市场上一个大佬级的人物。失去方向的管金生,只好重新择业进入上国投。在那里,他接触到日本野村证券等国际巨头,还在公司的安排下,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进修,拿下法学和商业双硕士学位。
这样的学历在当时的上海金融界屈指可数,以致后来他还想去剑桥读博士时,被领导拒绝了,理由是:你走了,上海金融界就没有双硕士,拿了博士,谁还能领导你?
管金生的拼劲儿来自那颗躁动的、永不服输的心。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这人最大的特点是不服输,读研究生不服输,在国外拿学位不服输,办万国证券不服输。”
【3】做中国的美林
从比利时留学归国后,管金生一度过上清闲的日子,每天朝九晚五,除了看报纸,就是翻译资料。那个时候,他每天下班都要经过苏州河上的几座桥,时间一长,他发现桥下有很多人在交换国库券。
此情此景,让他联想到两百年前,几个交易商在华尔街一颗梧桐树下做交易,最终诞生了纽交所的历史。他突然灵光闪现,想到将这种地下交易变成一种市场机制。
不过,这种想法在当时还比较超前,没有实现的可能。这让管金生郁郁不得志。直到后来邓小平的一次上海之行,才改变了他的命运。
80年代中后期,深圳作为改革先锋,已经领跑很多年,而上海作为昔日的远东金融中心,却一直裹足不前。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希望为上海找到一条出路。
于是,他亲自来到上海,征集八方贤士的意见,期间对“将上海建成东方华尔街”的构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邓小平的视察,让管金生激动不已。他连夜提笔奋书,写下一份“万言书”,建议国家建立证券市场,并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管金生的建议很快被国家采纳。1988年,上国投等10家股东共同出资3500万元,成立万国证券,管金生出任总经理。据华商韬略了解,同时成立的还有申银证券和海通证券,分别归属中国人民银行(后划给工行)和交通银行。
上任后,管金生做了两件事:第一,坚持实行股份制;第二,坚持与银行脱钩。这种体制安排,让万国证券相比其他两家,拥有更灵活的决策和行动机制。
在管金生的领导下,万国的实力急剧蹿升,一跃成为国内证券行业老大。尤其是1990年沪深股市诞生后,万国在二级市场上一度掌控70%的A股和几乎所有的B股。
承销方面,万国同样雄霸近六成的市场。最忙时,管金生每天要出席四个发行仪式,以至于国家不得不出面调剂,将业务协调给其他券商。
万国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新加坡、伦敦开设分公司,与美林、高盛等国际巨头展开合作。当其他券商还在国内蹒跚学步时,万国已经颇具国际范儿。
管金生的声望也因此一时无两,站上行业之巅的他,在国内颇有点独孤求败的感觉。1994年他意气风发地喊出,要做中国的美林,2000年跻身世界十大券商的豪言壮语。
【4】搬国库券的鼹鼠
万国虽然在A股市场上呼风唤雨,但它起家靠的却是倒卖国库券。
1981年,国家开始发行国库券。由于流通性不好,加上老百姓认可度低,国库券的认购很冷清。在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不得不通过强行摊派来发放。
手中有国库券的人,不想将它砸在自己手上,通过各种办法出售。而一部分嗅觉敏锐的人则趁机以低价收购,在异地倒卖,从中获利。一来二去,就形成一个地下黑市。到1988年时,财政部不得不作出决定,允许国库券上市流通。
管金生在上国投工作时,每天目睹苏州河桥下的国库券交易,从中嗅到了商机。
万国证券成立后,他率领公司员工,跑全国各地去收购国库券。由于当时的国库券大多是5元、10元面额,很多人出发时拿着现金,回来时一人扛一麻袋国库券,坐火车回来。辛苦不说,还经常遇到安检人员的盘查。
有一次,管金生到福州收了200万元国库券。他先租了一辆车,派人直送上海。剩下两大麻袋,一手拎一个去坐飞机。结果,在安检处被拦下,幸好当时的安检不太严,他费尽口舌终于说服工作人员不开袋检查。等回到上海时,两个麻袋已经被撑破。
除了安全检查,管金生还面临政策风险。在当时的中国,倒卖国库券被视为是一种投机倒把的行为。
1989年元旦,管金生在上海金管处无意中看到一份文件,说1988年国库券准备在一周后上市。得知此消息后,他立刻出动,狂收那一年的国库券,准备日后高价卖出。但他的行动很快引起金管处的注意,对方派人到万国突击检查。大胆机灵的管金生下令将所有国库券从金库转移到自己办公室,才逃过一劫。
那个年代,很多像管金生一样倒卖国库券的人都发了大财,比如仓库保管员出生的杨百万(原名杨怀定)。而万国也靠扛麻袋搬国库券,积累下丰厚的原始资金,到1989年营业额已达3亿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
【5】对赌327国债
历史有时候极富戏剧性。万国靠国库券起家,但几年后将它送进坟墓的同样是国库券,只不过这种国库券是加了杠杆的衍生品,那就是国债期货。
1992年,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到美国转了一圈,惊叹于对方眼花缭乱的金融工具。回国后,他模仿美国人,搞了一个国债期货。尉文渊对此寄予厚望,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日后竟会栽在这一新品种上。
国债期货刚推出时,市场反应冷淡。直到后来,随着通胀率不断走高,财政部决定对国债进行保值补贴,其交易才随着火爆起来。这是因为,与票面利率相比,保值补贴率是不确定的,这给了多空双方很大的想象空间。
管金生靠国库券起家,对国债期货自然也兴趣浓厚。
在当时的市场上,327国债是一个大热门。这种1992年发行,即将于1995年6月到期的三年期国债,按照票面利率加保值补贴率计算,将以132元兑付,但市场普遍认为这个价格太低,并传言财政部将上调保值补贴率。
对此,管金生有不同看法。在他看来,当时的通胀率已经在往下走,而国家正在狠抓宏观调控,不可能上调保值贴补率,于是选择做空。
1995年2月中上旬,327国债的价格一直在147.80元—148.30元之间震荡,多空双方暗自积蓄力量,万国的空单持仓量不断增加,大战一触即发。
【6】改写历史的7分47秒
2月23日上午,财政部宣布,327国债将以148.50元兑付。这个消息对豪赌做空的管金生和万国证券而言,无异于一个惊天霹雳!
当天上午一开盘,以中经开为首的多头便发动猛攻,十分钟内将327国债的价格拉升至150元上方。管金生被逼上了绝路,因为国债每上涨1元,万国就要赔进去十几亿。他不甘心失败,迅速组织起反击,但怎奈市场做多情绪高涨,管金生的努力功亏一篑。
到中午收盘时,国债价格稳稳站在151元上方。这意味着,一旦到期交割,万国将巨亏60亿,而当时它的资产不过14亿,利润只有5.5亿。
管金生坐不住了,他心急如焚地赶往上交所,找到尉文渊,一连提出了三个请求:
第一,能不能增加点持仓量?
第二,能不能发个公告,说上交所还没接到财政部的贴息通知?
第三,能不能把交易停下来?
尉文渊知道,管金生敢提这样的要求,说明万国已陷入绝境。但他还是一口回拒了,毕竟这对上交所来讲是不能承受之重。
管金生带着极度的失望离开了上交所。下午,当他回到公司时,盘面没有丝毫好转,甚至连昔日友军辽国发也突然倒戈,反手做多。万国危在旦夕!
眼看离收盘时间越来越近,管金生和他的同事很清楚,再不想办法抑制价格上涨,万国只有破产清算一条道。这是生性高傲的管金生万万不能接受的,他不能看着自己一手创办的王牌毁于一旦。最终,他决定拼死一搏。
下午4点22分13秒,万国的反击开始了。
在不到八分钟的时间里,管金生连续抛出数十万口的卖单,将价格打压到148元,最后一刻,更是以730万口的超级大卖单,将其直接轰至147.40元。
这笔卖单的“总价值”几乎相当于1994年中国GDP的三分之一!如果以这一价格成交,万国将从巨亏60亿变成净赚42亿。当然,这也意味着,当天买入的多头将全线爆仓。
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人狂喜,有人暴怒,还有人绝望到手脚冰凉、长声哀叹。收盘后,举报信像雪片一般涌向上交所。
正在交易大厅陪客人参观的尉文渊,迅速返回岗位,调查幕后的“黑手”。在得知抛单来自万国后,他火冒三丈地打电话给管金生,让他立刻到上交所来一趟。
下午五点,管金生赶到上交所。一场火星撞地球般的争吵发生了。尉文渊不明白,中午明明已经和老管谈妥,对方答应去筹措保证金,为何下午却闹成了这样。而管金生同样不理解,小尉为何对自己的请求无动于衷。
经过反复的争吵、权衡,尉文渊最后决定,取消当天收盘前八分钟的交易。当手下将打印好的公告递给尉文渊时,他嘱咐对方先别忙着发,自己一个人跑到二楼贵宾室坐了整整一个小时。那一刻,尉文渊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无助。
▲图:尉文渊在327平仓现场
当晚11点,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发出公告:下午4点22分13秒后的成交无效,此前最后一笔交易的151.30元为当日收盘价。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
【7】冰火两重天
327国债事件彻底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有人因此一夜暴富,有人因此倾家荡产,还有人因此丢官弃爵。
在这起事件发生前一个月,一个叫里森的交易员,因为看好日本股市,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大量购进期货合约,最终因为判断失误,导致巴林银行倒闭。
管金生听闻这件事后,对另一位证券大佬阚治东说:“中国要发生那么大的事件,大概要等十年以后吧。”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话音刚落,就亲手导演了一场中国版的巴林事件,而且其震级丝毫不逊于前者。
327国债事件发生第二天,万国证券遭到挤兑,随后被申银证券合并。管金生本人因为涉嫌经济犯罪,被判入狱17年,不过罪名却是贪污、挪用公款。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也因为在327国债事件中监管不力,被免去职务,离开了证券界。
管金生和尉文渊只是这起事件中倒下的两个重量级人物,还有无数投资者因为判断错方向,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其中一个叫陈万宁的交易员,在这次事件中背负亏损7000万的业绩,黯然离开证券市场,几年后他以宁财神为笔名,写出了家喻户晓的《武林外传》。
▲图:玩过期货的宁财神
当然,在一个对赌交易中,有输家就有赢家。其中,除多头主力中经开以外,最大的赢家要数魏东、袁宝璟、周正毅和刘汉。这几个人在327国债事件中积累起巨富,并在日后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327国债事件也改写了上交所的历史。5月17日,证监会以条件不成熟为由,暂停了国债期货的交易。这一停就是18年,直到2013年才得以恢复。
证监会所说的条件不成熟,主要表现在限仓和保证金制度上的漏洞。当时,交易所规定保证金为2.5%,机构限仓40万口。但具体执行时,这些规定都成了摆设,以致多空双方在交易中可以无穷下单豪赌。
事实上,不管中经开还是万国,都曾抛出过百万级的单子。而且,中经开违规在先,管金生曾以此为由,要求尉文渊暂停交易,结果被拒了。咽不下这口气的管金生决定“以违规对抗违规”,这才有了后来的730万口超级巨单。
事后,管金生曾说,他压根没想到,尉文渊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取消那几笔交易。
【8】谜一样的做空原因
管金生的失败,从客观上来讲,是因为选错了对手。
中经开全名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是财政部下属的独资公司,而财政部是国债的发行人,决定着国债的保值补贴率。因此,有消息称,中经开提前得到了消息,知道财政部将上调保值补贴率,所以才敢大幅逼空。
事实上,中经开背后不仅站着财政部,还有当时如入中天的中财系。这个以中央财政大学为核心的关系网,集聚着一大批金融人才和政府官员。
与这样的对手作战,还如此“肆无忌惮”,也只有管金生才敢想。
在327国债事件中,中经开到底有没有内幕消息,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不过,更大的谜团在于,作为最大的赢家,中经开竟然没赚到钱!有人曾经估算,多头当时的盈利在70亿以上,但后来中经开的总经理韩国春却证实:中经开的盈利连1亿都不到。
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坊间将目光投向当时与中经开联手的江浙财团,以及前文所述的四大赢家——魏东、袁宝璟、周正毅和刘汉。不过,这个猜测同样没有得到证实。
中经开不但没赚到钱,反而在后来的银广夏事件中赔得精光,轰然倒地。
和中经开谜团一样牵挂人心的是,管金生当初为何“负隅顽抗”,坚持做空?关于这个问题,标准的答案似乎是,他对国债走势出现了误判,认为财政部不可能上调补贴率。但这只是真相的一部分。
事实上,万国从1月份开始就陆续建立空头仓位。春节后,管金生一直在香港出差,并不在上海。等到2月16日他返回公司时,仓位已经很重,而当时市场上的保值贴补率持续走高,对空头极为不利。
管金生当即召开会议,分析多空形势,并作出降低仓位的决定。应当说,这个决定很明智。只可惜在后来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心存侥幸,不断地打左灯向右转,最终导致仓位不减反增。到2月22日决战前,巨量的空单已经让万国骑虎难下。
至于决战当天,管金生和万国的表现,已经完全抛开基本面,采取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情绪化对赌方式:用强大的资金实力,将对方打爆仓!
多年以后,有记者问管金生:当时有没有想过,主动认输,接受失败,这样哪怕万国巨亏,也可能得以保存下来?管金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没想过,那不符合我的个性。
管金生的个性是什么呢?用他最喜欢的一句话可以总结:战士一旦上了战场,逃跑只能朝着枪林弹雨的方向逃跑!这句话是两百年前拿破仑留下的。
【9】反转的人生
1995年5月,管金生在海南被捕。两年后,被判处17年有期徒刑。
自此,管金生远离喧嚣的股市,过上了清净的生活。他的牢房位于上海市提篮桥,那里关押着很多因经济犯罪被捕的人。后来,另一位证券大佬阚治东入狱,看到里面许多的同行时,不禁感叹:这里可以开一家证券公司了。
监狱高墙内,管金生又抄起了老本行,翻译外文资料。这让他有机会了解到全球经济和资本动态,同时也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到互联网概念的人。
在管金生入狱期间,327国债事件的四大赢家在各自领域创出了大业。
魏东创建了涌金系,控股九芝堂、国金证券等上市公司;袁宝璟吞下60家企业,被誉为“北京的李嘉诚”;周正毅狂买地产,并控股4家上市公司,成为上海首富;刘汉创建汉龙集团,巅峰时其资产超过400亿。
然而十几年后,这些人的命运全部发生了逆转。魏东在接受调查后,跳楼自杀;周正毅因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等罪行,被判入狱16年;袁宝璟、刘汉则分别因为雇凶杀人和黑社会犯罪,被判处死刑。
世间的变化无常让人唏嘘不已。当年的赢家,如今三死一坐牢,而当年的输家管金生则已经出狱,在沉寂多年后,重回人们视野,做起了私募股权投资(PE)。
尽管已经远离证券公司,但管金生的日子依旧无法抹去327国债的影子。
在2015年的一个论坛上,管金生检讨了自己当年的错误。他说:“我这一生吃亏,吃很大的亏,就是没有放下自己内心的骄傲和清高,我如果当初可以克服自我,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说不定真的能改变现实,能够扭转乾坤。”大宗商品理财,联系笔者
笔者V XIN (zg8744544)
评论列表